巡礼“十三五” | 普通外科:医疗技术先进,人才实力雄厚
2020-12-16
编者按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中山一院在医院建设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取得瞩目成绩,我们特别策划巡礼“十三五”系列报道,本期推出《普通外科:医疗技术先进,人才实力雄厚》。
中山一院普通外科是国内最早分设亚专科的单位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现设有肝外科、肝移植科、胆胰外科、胃肠外科中心(胃肠外科一科、胃肠外科二科、胃肠外科三科)、血管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等亚专科和普通外科实验室。
锐意创新
医疗技术先进
普通外科以终末期肝病肝脏移植、常见肿瘤(肝胆胰肿瘤、胃肠肿瘤、甲状腺乳腺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胆石症等)、血管外科疾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诊治为重点方向,形成了综合实力强、技术特色鲜明的普通外科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门诊近100万人次,出院人数10万人,手术量7.5万余例。
发明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实现了从“冷移植”到“热移植”的技术迭代。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脏移植术,成果发表在Am J Transplant,技术视频被作为亮点视频在该杂志官网首页展示。现已完成72例,均获成功。
此后,相继成功开展全球首例无缺血肾脏移植和无缺血心脏获取。无缺血器官移植的成功开展从根本上破解了器官缺血损伤难题。Am J Transplant杂志刊文认为“是器官移植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Kumar认为“实现了无缺血器官移植的梦想”。第一完成人何晓顺教授入选“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成功完成改良腹腔镜微波消融分隔肝实质联合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10例,患者2年生存率达到100%,远高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为肝癌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存获益。2019年6月,肝外科成功施行一例离体肝肿瘤切除、自体肝移植术治疗肝后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为亚洲首例,世界第二例,此病例的顺利完成反映了我院多学科综合诊治能力的强大。

2019年6月19日多学科专家接受媒体采访。由右至左:医学影像科冯仕庭教授、肝外科李绍强教授、肝外科彭宝岗主任、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副院长/教授、肝外科和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心脏外科徐颖琦教授、麻醉科冯霞教授、器官移植科王东平教授
胆胰外科在2015年4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肝胆胰外科手术,率先在我院成功开展高难度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目前已完成近90例,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肝胆胰手术量及难度均处于国内先进、华南地区领先水平。


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管外科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八爪鱼技术治疗破裂胸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目前已经利用八爪鱼技术治疗难治性胸腹主动脉瘤10例,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已接诊来自省内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22例,18例行人工血管取出、旁路或原位人工血管重建术,手术成功率100%,总体死亡率38.1%,手术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利用“八爪鱼技术”重建内脏动脉,彻底封堵内脏区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胃肠外科中心开展和推广胃癌规范化治疗,尤其进展期胃癌扩大根治,包括网膜囊清扫、脉络化清扫及扩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D3根治手术,胃癌治疗质量及疗效有了极大提高,5年总体生存率高达49.2%,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高达63.9%,远超西方国家、不亚于韩国、日本;华南地区率先开展加速康复外科,广泛应用微创外科新技术治疗胃肠肿瘤,实行无痛化病房,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天数(由平均7.95日降为5.50日),减轻医疗负担;国内率先推广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腹腔镜/机器人下的结直肠根治术,实现腹壁“无切口化”;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单孔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等新微创手段,均为国内领先水平。

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
普通外科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团结奋进、极富战斗力的医疗技术团队。老一辈普外科专家詹文华、王深明、梁力建、汪谦等教授在国内享有崇高声誉和学术地位,现依旧活跃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现任科主任及骨干何晓顺、何裕隆、匡铭、彭宝岗、谭敏、蔡世荣、陈创奇、常光其、殷晓煜、吕伟明、李晓曦、林颖、李雯等教授各有所长、踏实肯干、团结和谐、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以普外科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使科室发展再上新台阶;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郭志勇、杨东杰、华赟鹏、沈顺利、陈东等教授茁壮成长,崭露头角;这样一支医疗技术团队保证了普外科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何晓顺教授团队在进行器官移植
普通外科现有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32人,中级37人,初级29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1名,副主委5名,常委6名;省级主委5名,副主委1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杰青、珠江学者1名,国家优青1名;省杰青3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2名;中山一院柯麟新锐1名,柯麟新星4名,柯麟新苗1名;获“五个五”1项,“三个三”团队2项,“三个三”个人1项。

彭宝岗教授荣获“国之名医”称号
一流教学团队
培养国际化水平外科医师
在匡铭副院长带领下,自2015年开始,我院每年派出4-8人参加欧洲医学教育联盟课程,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并于2016年在国内首次成立基础外科学院,针对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开展系统培训,获得了中国医师协会的认可,建议向全国推广。

匡铭副院长与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探讨基础外科学院建设
普通外科有计划派出青年医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工作,进行普通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并学习语言能力,提高外语交流水平,部分回归者带回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推动了普外科学术进步,“十三五”期间科室出国留学人员25人次;培养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1名、国家杰青1名、珠江学者1名、国家优青1名。
普通外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48人,作为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三五”期间共招博士研究生127名、硕士研究生164名。
科室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已建设成为培养博士生及以硕博联读为主的培养基地,同时,与国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博士生到国外培养,以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实验平台建设
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普通外科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华南地区最早的(2002年)消化系肿瘤组织库。“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基金55项、省部级基金85项,累计经费8426.5万元;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专利 13 项,发表论文765篇,其中SCI论文525篇,IF>5 ,94篇,IF>10,11篇,包含发表在知名期刊Nature(IF:40.137)等。
开展系列学习培训
引领专科技术推广
我院器官移植中心是国家卫计委与国际扶轮3450区器官捐献国际合作项目的唯一执行单位,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40余家医院进行直接的技术推广应用,捐献例数从2010年的34例上升至2017年的5015例,增长了147倍,挽救了41509名患者的生命,也扩大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国际影响力。
胃肠外科中心全国范围内推广标准胃癌根治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胃癌规范化治疗巡讲;国内率先开展加速康复外科临床研究及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加速康复外科的临床应用,对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全国范围内节省医疗资源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血管外科创办中国南方血管大会,已经成功举办14届,每年吸引超过3500国内外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参会,已经成为中国血管外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
“十三五”期间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160名,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学科带头人培训30人;主办国际学术会议8次、国家级学术会议19次、省级学术会议18次,举办学习班86期。参加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组织的援藏、援疆、扶贫等健康扶贫49人次。(普通外科)